• 關於中心

近年來隨著全球環境劣化的速度加劇,全球生物多樣性也隨之受到極大的衝擊,並深刻影響人類的生活與福址,在此加劇的危機中,生態與環境領域的研究有其迫切性,國內如此,全球亦然。台灣雖處亞熱帶地域,但由於氣候及地理條件特殊,再加上地形變化,生物分佈範圍可從寒帶至熱帶,也因此孕育出極高的生物多樣性。雖然台灣的生物相特殊,多樣性又高,但長久以來在經濟掛帥、開發為先的政策領導下,本土生物多樣性、生態與環境的研究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。近年來,台灣的環境惡質化及物種滅絕的危機已漸受到國人重視與反省。如何推動台灣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及保育,也被列為政府施政的主要方針。

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,除了推動台灣對生態保育的重視,推動台灣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及保育,並以生態學為基礎,發展生態評估與環境檢核,推動將環境永續落實在公民教育與政府施政。本中心的主要任務有四:

(一)從事生態學、生物多樣性、自然保育與環境保護之基礎研究。

(二)提昇本校教育資源潛能、培育國內外生態、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科學人才。

(三)推廣自然保育之觀念及教育,提升大眾對環境永續經營之認識。

(四)以生態學為基礎,發展環境評估與生態檢核方法。

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的整體規劃以研究為主,教育訓練為輔,並積極參與有關自然保育之活動,以提高公眾對當今環境問題的認知與瞭解,擴大與環評公司、生態顧問公司和政府單位間的合作。在研究方面,希望藉著整合性的研究,結合國內外學者,積極投入環境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的研究。

本中心的基礎研究領域規劃為下列五大方向:

  1. 海岸與海洋生物多樣性:將充份利用台灣四面環海之地理位置優勢,發展魚類、甲殼類、珊瑚、海草、藻類等各類群之生物多樣性保育研究,並探討生物地理與演化之相關議題。
  2. 陸域群落生態學與保育生物學:比較同類群生物群落之物種共存與生物多樣性維持之機制,瞭解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之關聯及其背後之調控機制,探索環境變遷之影響並針對各類群與棲地,研究其生物多樣性保育之策略。
  3. 行為生態學與生理生態學:面對複雜與多變的環境,生物在各自的演化歷程中,發展出多樣的行為與生理適應機制。藉由理論與野外觀察,發掘更多有趣、重要、或特別的行為與生理生態適應形式,並從中探索其發生之原因與機制,進而推測其對生物間交互關係與分布之影響。
  4. 演化與生態基因體學:利用基因體及轉錄體定序之巨量資料,探討分子演化、族群遺傳、生態環境變遷等議題。
  5. 微生物生態學與多樣性:微生物總體而言,在形態、功能、生理、基因體和譜系的多樣性最高,在生物體中乃至於整個生態系中的角色,越來越被重視。

五大方向跨越不同生態環境與議題,兼具理論與應用,可望在專業人才之培育、在地生態環境問題解決,以及學術研究水準之提升上,立即得到效益。本中心研究人員跨越海洋到陸域,研究類群多元,議題從生物多樣性、生理生態、演化、計量、到保育,研究尺度從分子、個體、族群、群落、生態系到巨觀生態學兼具,為國內少見在生態與環境領域陣容完整且表現傑出的研究團隊。